查看原文
其他

著名作家余华:文学是我们大家的!

近1500人蜂拥领票、从图文信息中心报告厅到外国语学院门口大排长龙、半月来人人网、微博疯狂转发……著名作家余华的到来一如我院高玉老师所说,“让师大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11月21日晚,在高玉教授的主持下,由著名作家余华主讲的“我们的文学”讲座在我校图文信息中心报告厅如期举行,全校约1500名师生纷纷前来一睹“活着的余华”的魅力。台上的余华黑色外套黑色毛衫,标志性的中分,带着一脸和气的笑,想必只有读过他作品的人,才能看得见那平易气质背后的深邃与睿智。

余华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杰出代表人物,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意、韩、日等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多项荣誉。《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堪称部部经典。

作为我院余华研究中心的特聘教授,余华来师大的每次讲座都是一票难求。距讲座开始还有三四个小时,同学们就已在凛冽的寒风与细雨中排起了长龙。不少同学都是手捧着余华的作品伫立在寒风中仍饶有兴致的谈论着书本内容,其中还包括坐了6小时火车赶来只为亲眼一见余先生的铁杆粉丝。

“我的成功是因为我太幸运”

讲座伊始,余华便表达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态度:“文学是我们大家的!”一部优秀的作品永远都不会“被完成”。“有自己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要坚持自己的品味。”结合自身经历,他谈到了《兄弟》这部作品曾遭受非议无数,但豁达与自信让他在承认错误的同时却又坚持自我:“在现在看来的错误,50年之后都不算是错误。”

谈到自己的成功,余华笑言自己与文学结缘是“运气”,好运气让他在不知写小说为何物的日子“巧遇”川端康成,在写作进入瓶颈的阶段“巧遇”卡夫卡,而与福克纳、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巧遇”更促使余华从模仿走向无拘无束的自由。

随后余华谈及了自己与鲁迅的“相遇”。他讲述了自己对鲁迅由“怨”到“爱”的整个过程。他认为每一个年龄段都有适合该年龄段的作品,“能在相应的年龄和适合自己的书相遇是一种缘分。”

不能用生活的标准来衡量小说中的文学性是他所坚持的。“文学就是一种让人不断发现,不断发掘的东西。夸张甚至是脱离实际都是为了更有力地反映一个现象,表达一种思想。”他谈及青春的美丽回忆时说:“文学就像姑娘‘垂下的头发’”。

“莫言是短痛,我是长痛——长痛不如短痛”

说到文学,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可谓今年文学界的的大事。作为莫言的老朋友,余华在讲座上笑着调侃道:“和他太熟悉了,20年的老朋友。现在估计他要忙一年,我都不好意思骚扰他。等他忙完一定要找个特贵的地方,宰他一顿。”

关于同学提出的当下用政治来质疑他的老朋友莫言的作品的现象,余华果断回应这对莫言是极不公平的:“作家都是以自己的良心写作,莫言也是这样。他20年来都一直坚持独立写作,网上的批评对他不公平。如果以文学价值而言,莫言应该可以获10次茅盾文学奖。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标志着一种社会的宽容与进步。”

他通过回忆了与莫言相处的时光,表明了“不为团体服务,做独立的作家的”是他和老朋友莫言当年达成一致的原则。

“余华虐我千百遍,我待余华如初恋”

面对“活着的余华”,师大的师生纷纷想把握机会与余华近距离沟通。师大的学生也着实可爱,提问时有直呼余华的,有叫余华先生的,更有叫余华同志的。有人表示,这次不提问,这辈子都没机会了。还有人说,这“老头”心里是有多变态,可是却让我们一本接一本看……

谈及自己今日的成功,余华笑成自己一切是从零开始的,是“民工级水平”。正是识不了几个字、特殊的成长年代教会他把一切摛开来自由地写,再一次表露他对文学的理解:“文学确实有一种让人不断发现的热爱。发现什么,唤醒什么。这就是文学。”

与此同时,他还表明了对文学作品优劣的判断以及自身对文学的创作态度,并鼓励同学们当认定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唯一能够成功的方法就是坚持下去。当同学们谈到如何博览群书时,余华表示:“人有时候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只要读有用的、精华的书即可,像钱钟书的《宋诗选》就很好。”

幽默犀利,谦虚真诚。余华,这个不断给文坛带来惊喜的人,给初冬的师大带来一丝文化暖流,再一次展示了他作品之外的人格魅力。

据悉,余华讲座还受到了《钱江晚报》、《金华日报》、《金华晚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